上/期/回/顾 《大宋·东京梦华》以水上实景演出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北宋从兴起、繁盛到衰败、覆亡的历史变迁,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展现出一种严密的内在逻辑力量。
蝶恋花:艺术王朝的诗意青春
程郁、张和声对宋代进行评价时还这样慨叹道:“遍地弥漫的铜臭掩不住书香,好一个读书人的黄金时代。”
《大宋·东京梦华》的第二场《蝶恋花》,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的黄金时代”的文采风流和艺术气质。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乃行伍出身,一介武夫,是个粗人。但他却特别提倡读书。这也许是因为自己缺少文化,便特别羡慕文雅。宋太祖即位不久就对大臣说,应该让武将都去念书,让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道理。但跟随他南征北战起家的武将们读书都不多,看到书本就头疼,便以沉默来抵制。宋太祖便拿出巨额资金修孔庙,并常去当时的国立最高学府——国子监听儒生讲学。地方官有招生讲学的,便会马上得到他的嘉奖,于是兴学逐渐成了风气。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当政时,由于他本人很喜欢读书,似乎比他的哥哥宋太祖更善于和知识分子交流。他命人把前朝历史及天文地理等百科知识编成1000卷的系列大书,在书还没编完时便每天让人拿来几卷阅读。这套丛书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太平御览》。除了读书之外,宋太宗还喜欢弹弹琴,下下棋,练练书法。当大臣提醒他不要因此误了国家大事时,他回应道:“皇帝爱书迷棋,总强于沉溺声色,你们不必多说了。”
也许跟皇帝重视知识和提倡读书有很大关系,宋朝除了经济较为繁荣、商业较为发达之外,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方面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代占了三个,即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沈括以一部《梦溪笔谈》、李诫以一部《营造法式》成为名垂青史的科技巨人。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了宋代已日臻完善,成为后来900多年间朝廷公开选拔人才的最重要制度。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个,即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书画方面则涌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张择端、李公麟、王希孟等影响后世的大家,昏君赵佶、奸臣蔡京在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宋词。词兴起于唐末、五代,到宋代发展到了极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词人,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高峰。
宋太祖、宋太宗重视读书,却没有书生的迂腐之气。据记载,汴京城有个朱雀门,门额上大书“朱雀之门”四字。一次,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走到朱雀门下,指着上面的刻字问:“为什么不直接写成‘朱雀门’,而要多一个‘之’字呢?”赵普说:“‘之’字是个语气助词,读时更显铿锵有力。”赵匡胤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助得了什么!”
宋太宗有很多文雅爱好,但他十分警惕这些爱好不被他人利用。据说,宋太宗喜欢放鹰打猎,夏国国君听说了,便派人送来当地的名鹰“海东青”。可宋太宗却让来使把鹰带了回去,并捎去一封信说:“我已久不打猎,所有的鹰犬已放归自然,这只鹰还是你自己饲养吧。”可见,宋太祖、宋太宗的头脑还是清醒的。
但是,宋太祖、宋太宗以后的宋代皇帝,则在这方面走向了极端,没有宋太祖、宋太宗那么清醒了。宋真宗时,为了给自己的泰山封禅找个理由,他竟伪造了个“天书”出来,真是有些走火入魔了。到了宋徽宗,他喜欢书画、诗词、奇石收藏等到了痴迷的程度,终日与同样喜欢书画的大奸臣蔡京厮混在一起,甚至为此荒废朝政。宋太祖、宋太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而到了宋真宗、宋徽宗们,则是为个人嗜好服务,已经完全背离了祖宗的初衷,其思想境界与其祖宗相比可谓判若云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