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到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近年来,西乌旗委、政府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旗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西乌旗委、政府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旗规划,纳入旗委、政府年度工作要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制定《西乌珠穆沁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西乌珠穆沁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共享示范带实施方案》《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方案》等,推动实现民族工作“八个纳入”,健全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配齐苏木镇专职统战委员,建立健全旗、苏木镇、嘎查(社区)、党员中心户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苏木镇和旗直部门年度实绩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增加到10%,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图片](\upload\old_2024_03\7813392995_0s.jpg)
在党的领导和典型引领下,西乌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丰硕成果,草原大地处处洋溢着团结如诗、奋斗如歌、繁荣如画的幸福气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城市标志性建筑、旅游景观陈列等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教育、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积极落实“三项计划”,打响“99号公路”旅游品牌、各中小学深入开展“七个一”活动,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推动“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在各族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image.png image.png](/up16/20240318/6384636592070475884211452.png)
以产业带动、绿色发展为着力点,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县域经济潜力不断挖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推进“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建设,建成自治区级绿色农畜产业物流园区,聚宝源生产基地,“乌珠穆沁羊肉”成功入驻锡林郭勒羊华东(杭州)前置仓,全旗牛羊改良比重达到97%和98.8%,畜牧养殖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现代马产业发展点亮“白马之乡”新名片。白音华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第三批循环经济示范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网络覆盖率、牧户通电率、通讯覆盖率逐年提升。近年来,将70%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社会事业领域,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物质基础,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image.png image.png](/up16/20240318/6384636595214208768572872.png)
西乌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69%的旗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近年来,累计完成草原、沙地、水域等重点区域治理面积16万亩,正式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草原植被平均盖度稳定在64%左右;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双碳”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接续治理在期矿山地质环境39平方公里、治理历史遗留废弃采坑85平方公里,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上下同欲者兴,同舟共济者赢。西乌旗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奋力奏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乌旗“集结号”,带领全旗各族人民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新时代继续保持好、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乌旗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