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樟坑径社区
樟坑径社区,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东南部,辖上围、下围、长坑、白鸽湖四个自然村,东邻龙岗平湖,南连龙岗板田,北与新田社区毗邻,西与鹭湖同源,樟坑径社区是典型客家村落,是红色革命老区,樟坑径上围村是正在兴起的艺术村。
樟坑径面积约7平方公里,社区平面图酷似一叼着珠宝袋的吉祥物,样子十分好看。
村内有明清古民居,有民国时期的碉楼群,村落里早前有古街、古巷、古祠、古楼、古仓、古井、古墙、古桥等“老八古”,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教堂几经毁建,依然傲立。樟坑径有陈、房、廖、林、钟、曾、刘、温、谢、黎、万、张、何、梁等姓居民,村子里盛产沙梨、柿子、菠萝等三大岭南佳果。
樟坑径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无寒”的美丽社区,来过樟坑径淘宝的人,都会感叹樟坑径的晨、午、暮、晚都有迷人的容颜,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欣赏她,都有媚人的色彩”。
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乐韵,每一片绿叶说不定也是珍宝!
近年来樟坑径社区,在龙华区区委关注下,观湖街道党工委的策划下,高标准规划建设樟坑径社区上围片区为观湖街道文创精品艺术村,提出“五新”的发展思路,上围艺术村正朝着成为龙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方向加速建设;
在保护生态的前题下,有规划、有节制、有特色、有传承、有成效地打造经典的艺术村,重现“美丽樟坑径”的壮观。
风水宝地樟坑径
旧时,农村有“一风水,二屋场”之说,意指一个地方旺财旺丁,靠的是风水屋场,樟坑径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站在画眉山颠览胜,可见四方云山、路通七都、祥龙窜顶、极尽壮观,非常符合我国古代八卦“后山前水”的格局,
樟坑径三面环山,中有滔滔溪流,早期这里是原始森林,群山簇拥,溪流潆洄,环境清幽,樟坑径意指画眉山下狭窄的山径。
据谱载陈贽的孙辈陈省元是北宋宰相,陈省元的后代陈日旺是樟坑径陈姓开基祖,有一天黄昏,陈日旺见画眉山天际明月皓洁,这山迳两旁的香樟风动枝摇,他感于樟树葱翠,触景生情,借唐代诗人王贞白 “海月上岩扉、山风入松径”之意,将此山逕称之为“樟坑径”。
后来,村民听信风水先生之言,在樟坑径溪流与田心村交界处筑一石板风水桥,说可以屯住樟坑径的财丁之宝。
据传早于秦汉时期,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明清时期,先后有陈、曾、房、万、谢等姓村民自闽赣兴梅等地迁入此地安家。他们以“崇文兴学、诚信经商、诗礼传家”之法宝,傲立福地,铸成名门望族,作育人材。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这里人才辈岀,群芳争艳,政要多多,被崇为宝安典范之地;
据村上老人说,早前樟坑径村因临山,山上草木丰茂,故而盛产竹木柴草。当时这里溪流水运发达,村众常常将竹木成排河运,这里的人家十分富庶,大家很舍得供子弟读书成材。
1959年大跃进时期,这里修筑樟坑径水库,村子里的文人入仕稍有滞步,考上理想大学的也少了,有村民竟埋怨风水被破坏了。
自五和大道在村头横空岀世,岀现“水倒流”风水之吉兆,不但社区里高考学子人才叠岀,连外地文化精英也奔向这里,成为樟坑径人才济济,“专家学者满大街”之吉相。
自古俊才代代岀
樟坑径这块风水宝地,物埠粮丰,一直以来樟坑径似球场争霸的彩球广受垂爱,先秦之时这里为番禺辖区,汉朝属博罗所治,东晋是为宝安县境,唐宋元朝归东莞所辖,明朝析为新安县,清朝再纳东莞,民国之初归宝安,后再投东莞怀抱, 1952年荣归宝安版图,1979年深圳建市,樟坑径顺理成章贵为特区骄子。
数百年来,村民遵循“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礼诗书”的家训族戒理念,成为樟坑径人世的灵魂。漫漫岁月,壮心不已,樟坑径人自强不息,自信自立,孕育骄子无数,远古因无据可查,暂且不说,单从清咸丰年间说起:
1847年巴色和巴塞差会得宣教师郭士力来樟坑径一带宣教,1851年樟坑径陈明秀在教会学校读书,1863年成为中国第一个瑞士留学生,在巴塞尔神学院学成后返乡建造教堂,在樟坑径矗立第一座“十字架”,在多地传道,开创中西方文化先河。
另有说法:1881年有莫恩乐牧师在樟坑径设教点,推荐村中青年陈超瑞到德国神学院读书,毕业后回乡创立教堂,
清代孕育有国子监陈国龙、兴学先贤陈振能为樟坑径争光;清末民初有华侨陈性达生八个儿女,长子陈安仁华侨养正中学校长、中山大学教授;陈安吉国民政府立法委员,陈安良解放后任广州市卫生防疫站长、广州市副市长;陈义夫国民党进步人士,陈安华、陈安平、陈安英和陈安娴略显无闻;还有军官陈安思、 陈子有、陈子为、陈兆忆、陈兆蓝等佼佼之子。
有祖籍樟坑径的抗日飞行烈士陈桂林、陈桂民俩兄弟;有革命英烈陈国基、陈观平、陈义妹;有东纵老战士万启源、陈观平、刘才、陈虎平、万人和、温丁友、房达、房观兴、谢维平、刘成浩、刘成仪、刘成善、刘成儒等;老革命战士刘维平、钟瑞粦、房丁己、陈华;有在马来西亚牺牲的华工英烈万平、陈玉成、万发仟、万永源、万细妹;
有侨界精英马华公会布先分会主席房发、深圳市侨联主席刘斌、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领导谢伟平、马来西亚游击队领导人万秀;日本横滨中华商会会长刘原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家、史学家万家安;英国华侨刘成浩,美国哲学博士房汉佳,港商房小东等;
解放后有宝安县宣传部部长陈志明、法院副院长陈安贤、律师陈其相;历届村书记、村长有钟瑞粦、陈时根、曾玉生、廖伟灵、万建新、曾剑雄、陈元安、曾天福、谢志军、曾文深及委员房惠莲、陈瑞强、谢伟平、严植娟、冼志杰、曾丽磷、房国斌、廖燕聪、王晓、莫海燕、陈运达。万恩广等;
有知名人士万芳年、万喜和;有老年人协会书法爱好者万启和、陈友良、刘伟光;山歌爱好者廖伟坚、房运良;麒麟舞创始人陈求东;传承人陈雍达、房益华、陈天、廖玉、张洪元、房国强、廖伟灵等。
他们手持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承横坑径的豪情,书写最美最贞的篇章。
客家碉楼貌依旧
樟坑径是有名的侨乡,早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到南洋一带谋生者众,陈明秀早于1869年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瑞士的华人。
华侨外岀南洋,记挂着家乡后院,在他们的思想里,不管在何处做生意,最终自己总是要叶落归根,为安保固守,他们在家乡建一所独具当地特色功能的碉楼和整齐有序的连排古民居。碉楼一则防兵匪,二则防山洪冲浸,三则显示气派光耀门庭。建成后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埠,但心里却总惦记着家乡的碉楼。每隔几年,都要回来看看,抚慰思乡之情。
樟坑径碉楼结构大体相同,第一道门顶为石雕大门,上端有石雕门匾饰有铁栅栏,显得十分显赫,进内有小天井采光,呈鲜明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碉楼的石雕石饰、气派蔚然,雕梁花栋、金碧辉煌,设计精巧、别具一格,其功能和结构远比开平碉楼媲美,是深圳特区古建典范;
樟坑径至今遗存有上围南一巷碉楼、房田碉楼、南麓居、东区北碉楼、上围48号碉楼、白鸽湖北碉楼、白鸽湖南碉楼;遗有长坑古民居、上围古民居和50多座老房子。目前经修复后,碉楼又煥发了风采,古民居也有了生机,大多成了场馆,
每天吸引游人,如今这些碉楼己显得弥足珍贵,是为上围国宝级古建筑。
麒麟舞岀吉祥来
舞麒麟是我国独有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樟坑径的舞麒麟在广东省内是很岀名的。
据说舞麒麟习俗是神话传说的经典,说话远古时期地球天塌地裂,山林火起, 洪水喷涌, 大地也陷得道道裂缝, 还有很多大窟窿, 龙蛇猛兽常常出来吞食行人,客家先祖来到粤赣边陲,决心创造新天地,他们擒杀恶龙猛虎, 堵住了洪流, 经过艰苦整治, 洼地填平了, 洪水止住了, 猛兽敛迹了, 人们开始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为了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觉得要想激发灵魂的力量,要有虔诚的信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用信仰战胜困难,于是就用龙、狮、麒麟等瑞兽作为图腾,去镇邪避灾。
1840年,樟坑径村民陈求东去福建南少林拜师学艺,学成返乡后,结合自己所学的武艺,演练岀樟坑径模式的舞麒麟基本套路。
他创新性地改良了传统武术,以舞狮的模式,显示舞麒麟的独特的文化真谛和魅力。
麒麟的脸面塑造头如鹿、尾像牛、似狮非狮,独角、全身披鳞甲、造型显得仁慈、安详,体现出麒麟祥瑞、喜庆的特点;昭示文化素养;造型生气盎然,温顺厚道,憨态可掬,使麒麟显得和善、吉祥,更加彰显客家人在迁徙中奋力应对挑战大自然的豪情。成为客家地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合着洋溢欢乐气氛的锣声鼓点,给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热血沸腾的感觉,催人奋进。
上围村表演的舞麒麟,历200多年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它是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村民每逢开光礼典、婚姻嫁娶、添丁添财、兴业开市、四时节庆、镇邪避灾都以舞麒麟祈福,
如今成为市民向往美好必不可少的民俗,毎当表演麒麟舞,市井空巷,人们争相趋前沾福气。正如村民所言:“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所以,上围村舞麒麟,是市民最受欢迎的体验活动。
目前,上围村舞麒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首届麒麟王”争霸冠军,实至名归。
红色革命可歌可泣
樟坑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由于这里山高林密、地形独制,是惠宝红色革命活动区,早在1924年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樟坑径革命先行者就组织成立农会,掀起农民运动高潮。
1927年“四一二”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围剿农民自卫军,农会执委陈国基等惨遭杀害。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樟坑径成立抗日自卫队、民运队等革命队伍。
1941年曾生、王作尧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樟坑径设立秘密交通站,其间樟坑径有陈观平、陈义妹、刘才、陈虎平、房达、刘成浩、刘成儒等热血青年参加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
同年,樟坑径自卫队协助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顺利转运器材给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指挥部。
祖籍樟坑径上围的马来西亚飞行员陈桂林、陈桂民两兄弟,多次驾机与日寇展开空战,击落多架日军战机,在战斗中为国捐躯。还有在马来西亚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战斗中牺牲的华工英烈有万平、陈玉成、万发仟、万永源、万细妹;
1947年2月惠宝人民护乡团成立,有万启源、房观兴、谢维平、万人和、温丁友、钟瑞粦、房丁己、陈华;等人先后参队,万启源任观澜武工队长,领导队员们积极开展对敌斗争。
1949年4月,年仅17岁的刘成浩与二妹刘成仪、三妹刘成善先后参加粤赣边纵,同年10月,观澜武工队万启源队长配合解放大军解放观澜,召开群众大会,数千人游行庆祝解放,人民当家作主。
从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樟坑径有十位英烈为民族、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捐躯,永垂不朽。
今天,樟坑径人民正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牵记历史,不忘初心,用勤劳智慧的双手,纠合社会各界力量,努力构建樟坑径美好家园,努力打造艺术村,将樟坑径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后花园。为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重朔上围铸辉煌
樟坑径上围村是独特的“城中村”,旧时这里官宦多、华侨多、文人多、工匠多、族系多、美食多、民俗民艺多、土产特产多、古建古堡多,兼之这里传承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构成上围村综艺品牌。
自2016年有耿俊年、唐文标、王兆宇等慧眼识珠,率先投身上围村,乡贤万启和落落大方地优先将旧房整栋打包租赁,开创新模式租房先河,后来邹卫、刘勇、廖伟成、杨敬绪、陈亮矣、陈传沛、苏海军等陆续到上围租房,创业,打造上围艺术村。
近期,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执行会长黄志明先生等驻会上,助力打造艺术村。
创业者们坐拥豪门福宅,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以科技为载体,打造名馆名苑,他们创办了旅人胶片、熨斗搏物馆、觉美设计、幽兰坊、人觉社、照语映花、本尧堂、茶里、花姑娘花房、无木空间、阿沛艺术、大雅院子、静静咖啡书吧、雍禅艺舍、右街儿童绘画、雍明工作室、苏海军指画、瑞兰坊网红打卡、尚意坊玉石、奇异手工、花镜园、房田自然艺术、临社书法、华诺兴设计、大和手作、一毛之陶艺术、上围客家老宅展馆、蛇地坑公园等。
上围艺术村傲立于深圳重点发展的中轴线上,雄踞龙华区城市生态重心,与福田、南山、罗湖、宝安、龙岗等多个行政区共筑“半小时生活圈”,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自众多的艺术家入驻上围村,村落骤然洋溢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古村的土墙上进行彩绘涂鸦,空置厂房“变身”当代艺术馆,碉楼成了博物馆、连厕所也装点成花园。
目前己有百十位名家挤身上围方寸之地,毎日人流如鲫,攘攘熙熙,满街名家与你擦肩而过,名家们大有“借得樟径半池水,描绘大湾一片天”之豪情!
正如名家所言:“对于上围来说,全球化不仅是一种异域的想像,是实实在的本地体现,本地即世界,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来面对和转化一个不断变迁的世界,转化成上围的独特精神基因”。
春风得意马蹄疾,樟香高扬飘四海,上围艺术村的兴起,让无数人振奋,有万启和、毛林胜、刘富兴、肖荣、占蓉等热心人士和社工,倾情为艺术村发展岀谋献策。
我坚信:樟坑径社区在各级领导关心下,空间是是无限的,发展是飞跃的,前途是坦荡的,让我们携手阔步迈进樟坑径资源宝地,共创辉煌!
(本文借用樟坑径部分资料照片, 如有侵权或错谬,致歉,作者电话/微信 18902777488 )
转载自:阿天哥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