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和平县城走向是,县政府衙门口沿现中山路、经阳明一小、岭排路绕北楼岗顶、和平中学背、运动场、阳明镇府与中山大道相连;当年县城有五个门,原和平县图书馆右侧街口为大南门,老法院背面为小南门,亦称跃龙门,城西顶岀口处为大西门,也叫通津门,早前县自来水厂处为小东门,阳明镇府前面为大东门,也叫东门头,大南门平时是紧闭的,每逢节日或迎送官员才大开城门。
和平县城碧水绕环,旧时县城内有六条桥,分别是南门大桥、东门桥、中心矮桥、小南门“跃龙桥”、和东坝街“飞凤桥”和“仙人桥”。
旧时县城内有城西大井头、城西赖屋牛头井、城西学前黄屋井、东门头水井、中山一路徐屋门前的城下井等五口水井。
旧时县城内也有五口水塘:阳明小学讲堂水塘、西门口西门塘、东坝背的东坝塘、学前街吴屋祠堂塘头塘,老干部活动中心城背塘,中心市场处的南门塘,如今己不复存在。
旧时县城街巷错纵交叉,仅从县政府门口至大井头,就有启明里、衙前街、学前街、志善街、石街头、大井头。
和平人安地名十分随意,不修饰,不避忌,有形则形像,无形则意会,在县城内叫x x头的就有十几个。有些叫头的地方当年很精典,有些叫头的地方当年是标志,有些头当年兴盛无比、有些头如今仍是车水马龙,有些头如今己消声隐跡。
近日乘着闲情,在县城溜哒,觉得乡愁可贵,随意搜集到和平这十个“头”的东东。
一、东门头,东门头是指现今阳明镇府门口下边临河的地方,早前下面横街有一座桥通向东山岭下,桥头有一口井。东城门后面是高街,下面是东坝街街头城门叫东门头。
东门头当年有一间较为有名的商号叫:天成,天成店专门经营和平土特产,香菇、木耳、腐竹,生产的土纸叫尖皮,也叫东庄,还有火水,盐,糖等日用品,货物都是从合水用小船转运送货。
清朝进士徐旭曾有诗曰:“山城大如斗,负郭绕寒流,欲向罗浮去,城门下放舟;”说的是东门头这里曾经是水运码头。早前,和平中学没有安装自来水,学生们每天要用桶到东门头提水或洗衣服,
1949年5月23日夜,和平县武工队从东门进城,解放和平,第一面红旗飘扬在和平县城东门城楼。
二、“米墩头”,据说早前有个市民恳求观音给些粮食,观音感于他的诚意,就拿出一把米送给他,让他分发给老百姓。谁知他走到北楼岗,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米撒了,后来,这小山墩竟然有米流了岀来,这岀米的地方叫“米墩头”。
后来,山脚下建起一座“五谷祖”庙,黄姓鼎公后裔在这里立祠,“米墩头”成了大富大贵、创基兴业的福旺之地。早前,米墩头隶属和平县附城乡丰道村管辖,改革开放后,和平县城扩容,附城镇撒并阳明镇,米墩头成为阳明镇新区黄金之地,米墩头柴火汤也随之有名。
三、大井头,大井头位于和平县阳明镇城西村解放路黄氏宗祠,据《和平县志》所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四月,当时和平县城刚刚建好,适遇谢风胜率流匪围攻县城,一连三天,城中无水可饮,兵民尽皆口渴难忍,省祭陈震等率乡人于羊子埔祷而凿井,掘地丈余,即有清泉涌出,渴者得饮之,故名活民井,因这口井很大,人们就叫大井头。
三、石街头,和平县城旧时有一条王阳明命名的街,叫“志善街”,石井头的水排导流经这条街,街面为便于浚秽,饰以大石板,所以这条街被称为石街头。
如今石街头人修复志善街牌坊大门,刻上碑志,气派蔚然,重煥昔日光耀,吸引四方客人。
四、石角头,东坝街石角头是县城所辖之地,座落在和平县城与附城米墩头交界处,石角头早前有一道拦水石陂,谒制凶猛的洪水冲袭,洪水冲刷县城时,兀角固若金汤,故称石角头,
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旧时的东坝街是商贸旺区,每日人声鼎沸,石角头处是和平县张氏宗祠,虽久历沧桑,至今犹存,是为城中难得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今的石角头正是旺铺连云。
五、下塘头,学前街背吴家祠,原有一间斎堂,堂前有一口水塘,人们叫塘头下。
塘头下也是学前街通往志善街左边的一条小街,这里人口密集,加工作坊颇多。今水塘无存。
六、水涵头,水涵头在原二轻局门前,是城衙集雨涵沟出水口,俗称“水涵头”。
七、榕树头,榕树头俗称宰牛街,当年这里十分旺,制阳明伞、卖阳明纸、香纸油烛多在这集贸,这里临河近水,堤岸有一棵大榕树,栓杀牛羊十分方便,久而久之,人们叫这榕树头下为宰牛街,
前几年街道整治扩容,竟然将这棵古榕连根斩绝,500年古树被毁,留下路面一个大圈圈,颇让人婉惜。
八、高桥头,西门桥原有小木桥,西门桥南侧至县师范一带,一边是一座城隍庙,另一边是一条小街,住有多户人家,这个地方叫高桥头园,旧时也叫高桥头。
九、潭头俗称潭头坑,是旧时一条小溪的深水潭,原址在和平世纪大洒店附近。潭头流经老埧街岀口的地方叫菱角塘,这附近水深的地方常常有人游泳,也有人叫下潭头。
十、三头圳,又名三条圳,地处和平县阳明镇珊瑚村辖区内,是三背坑,奶头山,河边小溪三叉水交汇处,这里有和平老八古的奶头山,有黄氏宗祠,有县城唯一的财神庙,有华光文昌堂,县制药和河西小区,著名的清朝“仙人桥”就在珊瑚村下方,如今新立的城南小学,正在崛起。
另有大坝石陂头、富联的乌石头、龙湖的长英头等不在此列。
随着时代变革,很多乡愁在慢慢地消失, 为了传承客家文化,我们努力挖掘当地自然特色、人文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做到亮点纷呈,激发尊崇优秀传统、热爱家乡的热情,建设和平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