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齐(1888—?),邑庠生员,静升村学务会会长兼启蒙小学校长。静升王氏第22世。
少年时的王修齐入灵石县城文庙攻读,为邑庠生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废除科举,王修齐返回村中,决心投身教育。得父亲王饮和与兄长修坊的支持,他接手了位于拱秀巷西,清乾隆年间家族十五世祖王梦鹏创办的启蒙义学,不收束脩,教学生识字读书;待基础奠定,便开讲习文,练书法,写文章,要求理解熟记,运用实际。后来,根据上司指令,启蒙义学更名为“启蒙小学”,他任校长之职。
辛亥革命爆发,山西响应,阎锡山任督军之职。阎推行以放足、剪辫、兴学堂为中心的“新政”。王修齐这位校长率先剪辫,全校师生随之效仿,尤其是每个小学生胸前配上了书有“不娶缠足女人”的布条,上学、下学出入于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及东西五里长街之中,成了人人注目的静升景观。阎锡山的新政很快在静升展开。
民国2年(1913年),王修齐创办女学于王氏老宅恒贞堡南坡之下的怀远堂中。静升人大多思想开放,有不少家庭送女娃上学。女学也从识字读书开始,琅琅书声与近邻的启蒙小学相映成趣。女学学生入学的同时开始放足,并依据阎锡山之令,给放了足的女娃每人一双袜子、两角钱、三尺土布。女娃们放了长足,长了知识,回到家吵着闹着要母亲也放足。启蒙小学与怀远堂女学办得红红火火。然这之中的难,这之中的阻力,小学生是不知道的。特别是在怀远堂创办女学时阻力之大,让王修齐十分作难。
说起这怀远堂,本是王氏家族火、土两大支系的分支祠堂,祠堂改设女学,首先得把先祖神龛一一请出,然后送入家族总祠堂安放妥当。这首先遭到族长的反对,其次年迈的父亲也责怪他多事。好在叔父王饮让支持,族人王惠良、王俊鹏赞同,村内贤俊宋士祥等去劝说,更有灵石县长胡足刚出面,矛盾总算化解。后来,这所当地首座女学越办越红火,并且还增设了高级班,女娃们越学越长进。
民国9年(1920年),静升村成立学务会,王修齐被大家推为学务会会长。为解决办学基金问题,大家共议:“将东、西社各项储蓄提作办学基金。”又得王修齐提议,“公同议决观音堂每年津贴钱四十吊文”也纳入办学基金。这样静升学务会中的学款可以巩固。同时,这位刚刚上任的学务会会长“又募集钱数百吊文”,特邀之前助他创办女学的王惠良、王饮让、宋士祥、王俊鹏为“新经理人”,负责“奉祀”观音菩萨和办学基金的收支。
民国8年(1919年),在王修齐的推动下,邻村热心教育的石廷祯、阎树芝、乔梧凤等人,在静升村文庙之西的庙学西舍创办“灵石县第二区区立高等小学校”(以下简称二高),民国10年(1921年),由李镛题书的校名之额至今仍位于拱秀巷东紧连文庙的原“二高”校门上。民国12年(1923年),介庙高小这所当年由王氏先祖王佐才创办的柏沟义学改设的私立高等小学校与“二高”合并。查考《灵石县教育志》,“二高”的历任校长有:黄永升、郑子伟、郑莜文、孔亦堂、牛俊堂等人。担任过教员的有:张亦国、何延恬、韩文升、王明德、阎耀堂、张步柳等人。从1921年到1936年,共招收16个班,毕业15个班,计学生210余人。这所学校为适应家长的意愿,平时很注重珠算与应用文的教学,以适应大多数毕业生经商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初,笔者在“二高”原址静升文庙读书时,就得当年任教“二高”的韩文升老师的教诲。韩老师不时谈起“我们静升人历来就注重文化传承,注重兴学育才,只有这样家乡才能发展,社会方能前进”。
说到“兴学育才”,王修齐当之无愧。为保证村东儿童就近入学,他又以学务会会长的身份,把村东杨树沟口的养正书塾改办成养正小学,聘任老师,选派校长。他自己仍兼任启蒙小学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无论是村东、村西两所小学,还是女学、二高全都办得有声有色,百姓赞不绝口。
王修齐的工作得到学校师生们的赞誉,得到当地村民的拥护,也得到了上司的认可。民国16年(1927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山西省教育厅陈厅长亲赴灵石静升文庙,召开表彰会,敲锣打鼓将“题褒”静升村学务会会长兼启蒙小学校长王修齐的“兴学育才”匾送到他家,悬于门首。之后,虽然战火纷飞,社会变革,但该匾额一直收存完好。21世纪初静升文庙修复开发,将该匾由王家收回,悬于原“二高”后院。
王修齐“兴学育才”之德,家乡人永远不会忘记。
张佰仟、王儒杰/文 任虹霞/绘
转载自: 山西王家大院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