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窑街街道位于红古区西北方向,穿越享堂峡进入下窑街道。窑街约在民国24年被定为窑街镇,俗称八堡川,归永登县管辖,解放后成立窑街区公署,后又改称窑街镇。窑街是甘肃省的主要煤炭基地,自明洪武年以来有大量外地人员流入。窑街“福”字灯会已列入红古区和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字灯会省内窑街独有,目前在全省还未发现类似的灯会形式。窑街“福”字灯会源于何时现无从考证,据传清代中期出现于庙会社火中,但无文字记载。当地老人介绍,相传社火于清末民初较为盛行,影响较大,有打脸谱、灯会栽杆、拉绳、门官化妆等形式。窑街“福”字灯会举办地点位于红古区窑街街道辖区上街村老鼠坪玉贞观北侧。这里南邻獐儿沟煤矿,北靠纳弄沟,地势较为平坦。每逢正月闹社火、游灯会,方圆几十里的人包括享堂峡外的一些人于正月十四到十六齐聚窑街玉贞观庙会,赏灯、游玩、品小吃。解放前,“福”字灯会属庙会活动中的一项,解放后,庙会活动停止,灯会也随之停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玉贞观重建,“福”字灯会才得以恢复,至今已举办灯会十余次。窑街“福”字灯城的制作程序:“福”字灯城是用361根松木在一块空地栽成方城形,每杆间距两米,用细绳连接起来,分为四块,相互连接,排成一座“福”字灯城。在灯城北面是进出口,左入,右出。其图案寓意“福”字,纵横十九行,与围棋盘交叉点相同,共有361个点,需挂361盏灯,一盏灯代表一个神,象征道家有361个正神。守门“神官”与守门者均有专人化妆扮演。“福”字灯城犹如福字,带有祈福吉祥之意,进入灯城犹如进入迷宫,能顺利走出灯城寓意来年吉祥如意,祈福如愿。若迷路走不出或横穿隔绳则会来年不顺,因此进入灯城的人们谁都不愿意迷路或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