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京东大溶洞
2012-4-11 15:52:05
访问量:2835984
游京东大溶洞
京东大溶洞坐落在北京市平谷区,早有耳闻,50公里的路程,并不太远,今天终于成行,于是充满憧憬地出发了。
对于大溶洞的先期印象有两个:一个是美——听说石洞中的造型千奇百怪,精美绝伦;另一是凉——亦听说石洞寒气袭人,冰冷无比。
带着这两个印象,我们站在了大溶洞的门口。洞口的门只略微打开一点,一股寒气便扑面而来,不禁从里到外打了一个寒战。虽然有备而来,但夹衣难敌严寒,不得已在门口租了个毛毯,心下稍有安慰,才“亦步亦趋”地跟在导游的身后踏进了洞口。
洞内温度果然非同凡响,洞外烈日炎炎,洞内不夸张地说,就是一个天然的空调,13、14的温度倒也凉爽宜人。但是,对于我辈这些身体较弱的来说无异于进了一个大冰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冷,得到了证实,但是超过了我的想象。
洞内的景色自然不负众望,确实美不胜收。据说此洞距今已有15亿年,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溶洞之一,由此号称“天下第一古洞”。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红、黄、绿、青、灰、白……暗红的洞壁、暗红的鹅卵石,是沧桑的颜色;深浅不一的黄色,深的黄褐色的像巧克力,浅一些的则似黄龙美玉。雪白的有白鸽的翅膀,有如刺猬背一样的鹅管和垂下的石幔。还有“羊脂白”,细腻,润泽,散发着白玉般的光芒。忍不住用手轻轻触摸,它没有让人失望,如玉般光滑,如玉般的冰清刺骨。这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一会儿是“龙绘天书”,仿佛来到了故宫九龙壁;一会儿是“反弹琵琶”,又恰似站在敦煌石窟;一会儿是“江南春雨”,好像真是沐浴在细雨如丝的南方;一会儿又是“雪花飘飞”,又置身于冬日的塞北。这是一个幽深神秘的世界:洞中的路忽宽忽狭,宽处可供四五人并肩前行,狭处却只能勉强通过一人;忽高忽低,高处就像站在高大的礼堂里面,低处则需低头弯腰尚能通过;一会曲径通幽,一会又豁然开朗。在主路旁边还有支路,支路上又暗藏着洞穴。如果不紧紧跟在导游后面,恐怕还会迷路。偶尔洞顶会有一滴水落在头上、身上,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告诉人们它其实是来自海洋……
在游览之间颇多感悟。
洞内的部分景观取了名字,有些名字配合着石形倒也贴切形象,且优雅动听。我比较喜欢的有“乱云飞渡”、“鲲鹏傲雪”、“西风卷帘”。给景观取一些名字,来引导游人欣赏,的确也不失为一种游览的方法。但是,跟在导游的后面,一路快步追随,随着导游电筒引导的方位辨识“白羊”、“飞燕”,当被问到像不像时,有些游客甚至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就无限虔诚地频频点头称是,总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为石洞毕竟是天然形成,景观究竟是什么形象,代表什么,应该不是确定的,所以一路看来,就有想象力受到辖制之感。
从心底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自然赐给了我们多少美景啊!青山、绿水、奇石、险洞、莽原……足够我们一饱眼福了。可惜的是,很多人无视这些美好的存在,更有甚者肆无忌惮的破坏践踏。还有些人以“建设发展”的名义,人为的修建一些所谓的“名胜古迹”,掺杂在这些自然景观里面,没有提升游人的兴致,反而亵渎了美。
观山,会敬畏高度;看海,会敬畏广度;游溶洞,会敬畏深度,一种来自时间隧道的,历史的深度。心中一直涌动着这样一个字眼——沧海桑田。平谷地区在15亿年前本来是一片汪洋,在一亿年前左右才由于地壳变动,成为山区。举头望去,那书在洞壁上的画卷似云,似龙,似飞天神女,这在当年可是沙滩、海岸、鹅卵石啊。依稀间仿佛可以看到 海浪翻滚,听到海涛怒吼。但是这一切,在此时都归于平静。它们从海底跃到洞中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也在静观这沧桑的历史。
导游指着一个老寿星形状的石人说,1.5亿年以后,我们恐怕就看不到这个“老寿星”了,因为上面的石钟乳在不断生长,1.5亿年以后可能就会和这个“老寿星”连在一起了。听到这句话,不禁哑然。1.5亿年,不知道是个什么概念。1.5亿年之后,我辈何在?1.5亿年之后,不知道这个溶洞还存在否,或者尚存,或者变得更美,或者又回归了它的故乡——大海的怀抱?不敢想了。
观景之后,才知道人类有多伟大。一眼望去,就是15亿年。观景之后,才知道人类有多渺小,望穿历史,不过几粒微尘。
20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