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资料
2012-2-27 10:59:36
访问量:2861575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备课资料 搜集整理:mgxlw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略冬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现在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九年(793),二十岁时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团体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在永州九年,他关心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提倡“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贬到柳州。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经常抒发遭受政治***、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他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东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代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怀,托物言志。
二、译文
我自从为罪人,居住这个州,长久地恐惧。空闲时,就漫步而行,任意而游,天天和同伴上高山,进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幽远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由于)远而不到的。到就分开草而坐,倾尽酒壶(饮酒)而醉。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进梦乡。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往。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都回我所有了,可却未尝知西山的希奇特别。
今年玄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化寺西亭,看西山,才指点惊异它(的希奇特别)。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伐杂树,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而攀登,蹲坐而玩乐,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蚁***,千里之远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远看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而不知它的边际,洋洋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持杯满饮,颓然欲醉,不知太阳落山了。苍茫暮色,从远而近,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来。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我从前没开始游,游从此开始。
所以写文章来记(这次游览)。这年是元和四年。
三、《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团体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很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
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进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回”。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忽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写得曲折生姿。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看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的怪异景象一览无余。“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知道西山奇异,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吃冬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范培松)
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自然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永州八记”。他在永州的记游之作,除了这八记以外,还有一篇《游黄溪记》。但是人们从来不曾把这一篇也包括在内,称之曰“永州九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永州八记”前四篇写于元和四年,后四篇写于元和七年,中间虽相隔两年有余,但这次搜奇寻幽却是一次有计划的、前后相互衔接的游览活动,从地域上看,又是集中在永州州治西南一隅的近郊,以西山为中心而进行的。而八记正是这次活动全过程的记录。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记》始,以《小石城山记》终,首尾呼应,脉络一贯,是一个整体,是一组文章。《游黄溪记》写于元和八年,时间虽与八记的后四篇相往不远,但因黄溪在零陵县东七十里,地域既相距颇远,活动也不相连属,所以这篇虽也是记永州山水的名作就单独成篇,而不在八记之列了。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饱含着自己的抑郁幽愤,而且他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作品中,他既兼用写景、抒怀、叙事、议论等各种艺术手段,而又调动它们都来为自己的抒怀写愤服务。同时一般地说,都写得比较深隐蕴藉,这就使他的这类作品意味深厚隽永,耐人咀嚼?**丁?
“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头写道: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这几句简单的叙事,竟带有多么鲜明的感情和个性的色彩啊!其原因就在于他不仅写出了做什么,而且写出了是怎样做的。游,有各式各样的游法。他既不像谢灵运那样豪华纵恣,又没有王维的那种高人雅致,也不同于后来的欧阳修出守滁州时,偕同众位宾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种从容不迫、优游自得的气象。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施施而行”,行动是那样的舒迟缓慢;“漫漫而游”,意态又是那样的马马虎虎,不自检束,不像一位官员的样子。只二十来个字,就把“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作者的出游的形象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几句话,不仅笼罩《始得西山宴游记》全篇,而且也照射以后各记,从而使得“永州八记”都笼罩在这种富有个性的气氛之下,染上了浓厚的感***彩。把自己特有的情感色彩涂抹在叙述文字的上面,这是一种表现方法。
作者还经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织、渗透在精妙进微的景物描写当中,或者说,他是以饱和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主观的真切感受来描绘景物,从而就创造出一种意与境浑的诗一般的境界来。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披文进情,沿波诗源,自然可以体察到他内心的痛苦,领略到他的幽伤隐愤。例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间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体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以后,接着写道: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几句话,实在还是继续写西山之高峻的,不过是笔与情偕,带有更多的主观感受的成份、更为浓郁的情感色彩罢了。正由于西山“特立”“不与培为类”,也就是说它拔地倚天,耸立云表,横空出世,所以由山顶举目四看的作者,此刻仿佛觉得它与元气混而为一,广漠无边,横无际涯,而自己也仿佛消融在这渺远无穷的大自然中,与之合为一体,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了。这种主宾俱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写,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往,似乎是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但是,这实在只不过是暂时的解脱,偶然的遗忘。“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假如我们把它和篇首这样的叙写联系起来一读,就不难发现在上述境界的深处或背后,还是一片战惧惴栗气氛。“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于“高爽”处往寻求一时的“旷志”,这本身就原是被“幽郁”所迫、所折磨使然的啊!又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前边穷微尽妙地描写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以后写道: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冷骨,悄怆幽邃。铆钉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往。
这个小石潭“如叫 环”的水声曾使他“心乐之”,潭中的游鱼也曾使他感到“似与游者相乐”。但是,正如他自己所曾诉说过的那样:“时到幽树好石,得一笑,已复不乐。”及至他坐下来观赏之后,潭上那原是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却一下子变了样儿:由于四面竹树环绕,中间空无人迹,环境是那样的清幽深邃,气氛是那样的寂寞冷清,以至使他感到心神凄凉,冷气透骨,因而不得不匆匆离往。景色的变化是由于感情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了的感情,作者不是把它直接地吐露给读者,而是把它融合在景色的描绘当中,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这个意境把他悲怆哀怨的情感传达给读者。
最后,作者有时也采用议论的手段,来直接发抒他心中的愤慨。不过,他的议论都是带有深情http://www.wanguanji.net、富于韵味的,而非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有时更出以比兴,采取曲说,显得委婉蕴藉,而不是率直显露,直抒胸臆。如《钴潭西小丘记》末段说: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民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切管机资料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前边以小丘的胜景,不幸埋没南荒,无人见赏,隐喻自己“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抱负成空,无辜被贬永州,见弃于时。后边,这个小丘终于碰上了自己,碰到了赏爱它的人,而自己却一贬不复,囚徒般的生活,忧危的处境,迄未改变。小丘有遭,而己独无遭,下边的贺小丘,正所以自吊也。这又是从小丘与自己的对比映照中委曲以致慨了。
林纾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记》下),所见极是。“漫记山水”,就是一般化地模山范水,各篇之间,大同小异,甚至刻板一律。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也无非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没有雷同一响的一般化的毛病。因而读后,篇篇都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由于他对各篇所描写的对象,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尽不面面俱到,均匀使用笔墨。这也就是林纾所说的“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这一点固然是重要的,但却也是比较轻易做到的。主人翁是选定了,然而你假如写不出它的仪态丰神、个性特征来,那也终于难免苍白空泛、流于一般化之失的。因而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深切的感受,敏锐的眼光,精细的观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以极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以熟练而多样的艺术手法,把他的感受和观察所得,鲜明生动、形神兼备地展现在他的笔下,使每一篇中的那个“主人翁”肖妙传神,生气飞动。惟其如此,他的游记才不是“漫记山水”,才篇篇各有特色,才都有最为警策的地方,都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
譬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为类”的高峻特立气象,因而对他们究竟是怎样寻道登山的这个时间相当长、活动相当多的过程,就只用这样几句短促而概括的语句,都给轻轻地带过往了:“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至于一路上的山光水色、高速铝切机见闻感受等等,更是只字未提,一概舍弃了。下边即集中笔墨来描?**魃搅耍?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看如一。
要写西山的高峻特立,但他的笔却一点也未曾触及西山本身,而是全从对面着墨,极写在西山顶上踞高临下、极相看远时所见到的宏阔雄远景象。这样,虽不写西山之高峻特立,而其高峻特立亦已然可见。借此形彼,一举两得,其构想已十分巧妙。他对远看所见景象的描写,又用笔极有层次,造语十分精工。开始四句,先总写一笔:原来是分属几个州的地方,此刻却一下子都展现在自己“箕踞而遨”的那张坐席的下面了。可见所见极其广阔。所见愈广阔,则西山愈显得高峻,这是不言自喻的。以下则逐层分写在这极为广阔的视野里所看到的具体景象。“其高下之势”三句,从形体的大小上着眼,那些高高下下,或者是隆起的山峰,或者低下的溪谷,而此刻看往,却“若垤若***”,像是小小的蚁封或孔***。“尺寸千里”三句,则从间隔的远近上着笔。原来是千里之远的地方,现在却紧缩在尺寸之间,因而那千里当中纷繁众多的景物,现在都丛聚、密集在作者的眼底,一个也无法从他的视线下逃离和隐躲起来。“萦青缭白”三句,更由近而远,写视线尽处的景象。青,指青葱的山色;白,指白色的水光。四面看往,都是这样的山色水光,所以说“萦”,说“缭”。其外就是天地际合、视线的尽头了。句句都不曾直接写西山的高峻,然而句句却都突出地显示了它的高峻,所以下边接着总结一笔,说“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再加上下文的抒怀写意都是依据这一景色特征而展开的,所以全篇作品给读者的感受就是集中、突出而具有特殊性的。
记山水而又不是“漫记山水”,能以巧夺化工、穷微进妙的笔触,描绘出一处处山水景物的特色,引人进胜,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它同样是值得我们今天吸取、鉴戒的。
(节选自《柳宗元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作者高海夫)法。
“十一”游一之——云南大理巍山游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