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矗立在昆明城西的滇池边,为中国十大名楼之一。论起大观楼的历史长度、建筑高度和华丽程度,都比不上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等。但,楼门上有一副对联却使它力压群芳、驰名四海、誉满九州。180个字,写尽五百里滇池的美妙景色,囊括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其作者是清朝的滇南名士孙髯翁。
去昆明前,我们采纳亲友的建议,从成都乘火车前往,以便饱赏大渡河的险峻风光。车过乐山以后,开始钻入峡谷之中,两边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谷底是奔腾不息的大渡河。直到天黑,除了停靠的车站,不见任何人烟,视野中充满苍茫、荒凉和野性的景象。河之左岸的那片土地,古时候被称为蛮夷之地,大渡河是不可逾越的天险。宋太祖赵匡胤登基执政后,曾轻轻挥动案头的玉斧,以大渡河为界,一句“此外非吾所有也”,竟把河西南的大片土地划出中国版图。他不是嫌那边山高路远,而是怕那边历来不服天朝管的少数民族再起来造他的反。因为唐朝时的“天宝之乱”和“安史之乱”,就是祸起那边的南诏国。孙髯翁把这一史实毫不留情地浓缩为“宋挥玉斧”四个字,写入长联之中,用以雕刻宋太祖那极为自负的帝王心理和自私嘴脸。
一觉醒来,眼中终于不再是险恶的大山了,火车缓缓驶入有名的四季春城昆明。在北方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这里却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入住宾馆后,立即乘公交车来到大观公园。那蓝底白字的长联,终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上联字字赞扬周围的美景,下联句句感叹中华的历史。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令人思绪万千、一读三叹。
上联热切地鼓动高人韵士到大观楼来选胜登临,莫辜负了眼前的滇池美景。我们也不能免俗,听之劝导登上三层高的大观楼,敞开衣服,脱下帽子,放眼四望。实际上,大观楼处在滇池北端一个叫近华浦的地方,距滇池那大片的水域还很远,因此即使站在大观楼上也看不到滇池的全貌,更不要说小岛、沙洲、水草和芦苇了。眼前只有公园里的一池湖水,在周围建筑的遮挡下,实在产生不出“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感受。四面的山距离也都很远,看不清它们的身形和走势,像不像神马、凤凰、长蛇和仙鹤,不能言传只能意会了。孙髯翁从小随父亲寓居在昆明,当然比我们了解滇池美在那里,那就任他放手描写吧。
孙髯翁写景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只是个准备大发议论的铺垫。他不是让你真的去看滇池景色,而是让你来听他说心中的中华历史。果然,他在下联辟头就写“数千年往事,注入心头”,“叹滚滚英雄谁在?”从汉武帝、唐中宗、宋太祖到元世祖,逐个加以评论,虽然“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但都是人世旅客、过眼烟云。特别是宋太祖,还差点成为千古罪人,把美丽的云南随手丢掉。他的历史观,我们不能苟同。但,人的作为总是由所处的时代来决定,都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英雄也好,凡人也罢,概莫能外。
大观楼门前的左侧,有孙髯翁的雕像。长髯飘胸,仙风道骨,极目远望,仍有所思。他一生著述很多,但惟有长联流传万世。他有学识,有傲骨,敢于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议论著名帝王的是非,敢于对当世的大清王朝预言迟早也要灭亡。这是他的政治远见,也是他的英明之处。因此,有人多次修改他的长联,企图磨灭他的思想火花,诋毁他的真知灼见,结果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他还曾经讲过“白眼无古今,黄金有是非”,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世间的生活总是如此。因此,他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坚决不走仕途之路。他为自己题写的挽联是:“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大观楼和长联还在,但滇池的富营养化和周围的建设开发使原始的美景不在了。远去了孙髯翁,不知又在撰写什么新的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