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以长坂坡之战开场,曹操在击溃刘备后,认为对他称霸天下有威胁的是东吴,加上曹操钟爱的小乔誓死不从,执意攻打东吴。孙权派鲁肃以吊唁刘表之名与刘备会面,商讨联合抗曹的事情。刘备在同意了与东吴联合抗曹的建议之后,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与鲁肃用激将法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并且把周瑜召回,主持抗曹。两军最终在赤壁相遇……
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赤壁,究竟在哪里?由于历史久远以及国人具有崇尚历史英雄的情结——愿意把自己的家乡看成历史英雄演出的舞台等原因,历来说法众多。其中最为流传的有两说,即“文赤壁”和“武赤壁”。
看完《赤壁》的第二部,我再也忍不住要亲眼看看这文武赤壁。
文赤壁
文赤壁在黄州,从武汉向东开车,一小时左右就到了。一下车,远远望见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那是苏东坡。在文赤壁,苏东坡是主角。近了,抬头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从这雕像来看,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依然透露着恣肆汪洋的气质。
文赤壁坐落于黄州城汉川门外西北隅的赤壁公园内,那里楼台亭阁,竹木掩映,弥漫着文墨气息的书画诗赋,随处可见。我在想,以苏东坡的学识何以误判赤壁遗址之所在?以至将那千古绝唱留在了黄州。也许是这位大文豪对黄州的偏爱吧,要不然怎么会在这里留下了二百余首诗作呢!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武赤壁
武赤壁在蒲圻,也就是今天的赤壁市。出了武汉,车子向西开了两个多钟头才到达。登上赤壁山,扑面见长江,滔滔滚滚,一泻千里,顿觉心阔。山上有扶剑而立的周瑜雕像,战袍飘逸,雄姿英发。山下赤壁临江,波涛拍岸,浪花四起。宽阔的江面上,有一艘大船在向西航行。长江北岸,朦朦胧胧,岸低树远。
军事史籍告诉我,这里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当年的战略态势,群雄相争,犬牙交错都是在这里演绎的。
武赤壁在今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与乌林隔江相望。赤壁遗址由三座小山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赤壁山的临江处,怪石嶙峋,江水汹涌,直扑断崖,声如雷鸣。断崖上刻有“赤壁”两个楷书大字,字旁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画像石刻。南屏山顶有拜风台,相传为诸葛亮祭东风时的七星台。
我仿佛看到了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上演的那出既风云诡谲、又气势磅礴的战争大戏,再一次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波澜壮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代人杨慎的《临江仙》词唱出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文赤壁,武赤壁,内涵不同,又息息相关。有了武赤壁,才有文赤壁;有了文赤壁,更显武赤壁。文武二字,经天纬地。文武相济,可以安天下。生命短促,而宇宙时空永恒。历史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供后人登临、凭吊,其精神遗产也将与青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