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公园游记
2011-12-2 10:35:39
访问量:2911664
大明宫遗址公园游记
引子: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以平叛为名在晋阳起兵。公元618年,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仍定都长安。
记得小的时候上历史课,最喜欢的就是学汉、唐等朝代的历史,尤其是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那气派、那规模、那和谐,总让人激动不已、自豪万分。去年,大明宫遗址公园开园后曾经去过几次,现在把当时的感觉写下来与好朋友们分享。如觉不爽,请勿拍砖!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长安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它先是经隋文帝君臣建立的隋朝都城,反映出大一统王朝的宏伟气魄。为体现统一天下、长治久安的愿望,城池在规划过程中包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思想观念。“法天象地”,帝王为尊,百僚拱侍。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将城池建设得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唐王朝建立后,又对长安城进行了多方的补葺与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趋合理化,唐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首原上,俯瞰全城,更显一代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度与风范。
回想当时李氏王朝站在含元殿前,面对广阔的丹凤门广场接受百官朝贺,检阅禁卫、御林军的场面,是不是有梦回大唐的愿望呢?好的,闲话少说,进入正题。到大明宫遗址公园去过的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它的建设秉承了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修旧利旧不做过多的修饰是它的成功之处。但是经过几次游玩后,我觉得它的败笔则要多的多。
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这样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就是说任何意见事物,要想完美,必须要有点睛之笔。但是在大明宫遗址公园里我却没有看到。它既没有展现出如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气势,也未能体现出如苏州园林“景随步移,一步一景”的精致来。不才觉得其主要败笔就是五行缺水!
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是水为长安带来了生命之源和精灵仙气。那么做为皇城的大明宫,在唐代可以享八水之先,尽引于宫中。为宫中的生活、灌溉、消夏纳凉以及太液池源源不断的进行补充。时至今日,古人所说的八水要么已经枯竭、要么已经严重污染,不能重现昔日胜景。所以才造成了大明宫遗址公园里的水系是以太液池为中心连接玉带桥等沟渠小河的微观模式。小小的一汪工业净化水加上其中露出水面的土堆,真的可以叫做太液池、蓬莱岛么?真的能使杨玉环那样的佳人、李白那样的才子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么?
从玄武路拆迁的瓦砾中走进去一点,便可以看见一截青砖砌成的高台,前面立着一个铜牌,上面赫然写着:玄武门!晕呀,郁闷那!这就是曾经震惊天下的那个门么?
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当时的秦王、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
杀兄轼弟、逼父传位,这种在东方传统文化里可以被称为禽兽不如的行为,为何却成就了一个伟大王朝的伟大时代呢?不才以为,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去看。当一个人做出离经叛道、与主流道德观所不相符的事情后,心理会负有深深的罪恶感。为了消除这种罪恶感,他就要通过取悦大众来实现。这正好说明了在李世民执政的50年里,他不但提出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等超前民主的施政方略,而且身体力行的去推而广之的原因了。这种取悦大众的心态不但成就了他自己,还成就了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一大批贤臣名相,共同开创了一代盛世。
大明宫确实是大,在里面溜达了几圈,腿都快走折了。还是没有发现唐朝对外交往的蛛丝马迹。这真让人替管委会汗颜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一个时代,被外国人称之为“天可汗的世界”。
综观公元7—10世纪的世界,唐朝是当时最发达、最强盛的国家。隋唐时代官方统计的最高户数在900万户以上,实际上当超过1000万户,人口在5000万以上。从版图上说。唐代与汉代相比,“东不及而西过之”。在交通上。继陆上丝绸之路之后,海上对外贸易获得长足进步,而南北运河的开通。更是加强了国内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关系,意义殊为重大。而同一时期的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日本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中国,阿拉伯世界正处在扩张时期,拜占庭与西罗马帝国(6—11世纪)则进入衰落时期。西欧8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即查理帝国时期,进而分裂为东西法兰克福王国。可以说,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强大国家。
可以想象,作为当时类似现在美国地位的唐朝来说,这里就是天堂。大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学生、僧侣、使节前来求学,西亚的波斯、阿拉伯乃至拜占庭的商人和宗教人士也出没于长安里闾。海上丝绸之路载去亮洁的中国丝绸和瓷器,同时也运来域外的骏马和珍奇,中国处在亚欧国家经济和文化贸易的中心地位。
唐朝也是当时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宗派。其中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引进天竺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壁的天台、华严、净土等宗派。当时,佛教在其故乡印度已是美人凋零,但在东土大唐却繁荣似锦,佛教的中国化,最终完成于此时;儒释道合流,开创了宋代理学的新境界,其发端正于此时。敦煌壁画、雕塑更是多元文明汇合的象征,比如著名的飞天形象,就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那些连珠纹装饰图案透露了波斯文化的信息。唐代的音乐充分吸收了西域音乐的精华,唐明皇和杨贵妃联合编导的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源于由河西传来的婆罗门曲,其中也加入了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可是在经常接受异国朝拜进贡的大明宫里,我确没有看到这一盛况,不能不说这个真可以遗憾哈!
唐朝是强大昌盛的,唐朝人是热情豪放、积极向上的,唐朝宗教文化是包容并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西北部有两个土堆,根据园内所立的导向牌上标识为大福殿和三清殿。不难看出前者代表佛教,后者代表道教。好朋友们,还记得小时候看的西游记吗?李世民的把兄弟唐僧同志受组织委派,不远万里公费出游列国,目的地为天竺。为什么好好的中央之国不呆,好么央的跑到那个正处于分裂中的古印度去呢?看过《大话西游》我才明白,原来呀唐朝老百姓虽然都过上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但精神文化却极度贫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黄、很暴力”的。要例子吗?其一,看那时的仕女图,没觉得胴体若隐若现、酥胸也半遮半露了吗。其二,官员公款玩妓还是时尚呢,连白居易这个老实人都借着公款玩妓来进行文学创作,据说《琵琶行》(以下是物证:沉吟放拨括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还是他的传世之作呢,有木有呀。其三,连安禄山这个傻小子都敢调戏当时的第一夫人兼干妈(禄山之爪为证),真是太过分啦,笨笨火大啦!话说回来,按《大话西游》的说法:观音姐姐实在看不下去啦,于是托梦小李同志云:“赶紧派人去西天取经吧,只有这本经书才能化解人世间的所有恩怨情仇!在天竺我签名售书的,机会不多,先到先得呀!”世民同志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么。立即找来把兄弟出发,并且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传到了发源于本土的道教徒众耳里,他们本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方针和不被外国腐朽思想和平演变的精神面貌,自发的奔赴去天竺的途中制造了灭法国危机以及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等恐怖组织。但不幸的是唐僧带领着由猴子孙悟空、色猪猪悟能、老实和尚沙悟净组成的海豹突击队一一将其剿灭,从而道教在中央之国逐渐式微。
笨笨不明白的是,李氏王朝在宫里拜的到底是哪路神仙呢?还是都拜?如果只拜一路神仙,那另一路神仙不高兴怎么办?如果都拜,那岂不落入“万物非主,唯有我主”的圈套啦?哎,真伤脑筋呀。笨笨想的快跳楼喽,有高人的话,指点下呀。
唐朝人的热情豪放、积极向上是另外一个看点。唐朝人的豪放和积极向上在边塞诗人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强盛统一的朝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政治开明,军事强大。唐代诗人在时代的感召下,呈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和恢弘的气魄,他们朝气蓬勃,青春焕发,对生活和理想充满希望与执著。大唐帝国的繁荣富强带给诗人无限活力,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济世经邦。时代精神孕育了诗人的英雄意识,使他们萌生了英雄情结。唐代边塞诗人对汉代英雄一往情深,尤为敬佩,他们在诗中屡屡提到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傅介子、李蔡、马援、班超、窦宪等,赞美这些英雄投笔从戎,征战沙场,戍边抗敌乃至马革裹尸。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首先表现为投笔从戎。新的人生道路使唐代边塞诗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在唐代社会积蕴着浓郁的“英雄”气氛中,投笔从戎显然不是诗人的一时激奋之举,而是边塞诗人英雄意识和功名情结长期孕育而产生的结果。
唐代人的热情和这些边塞诗人也有关系,据说这些诗人从长安出发赴边疆从军。一路鞍马劳顿要走两个月,唐朝诗人岑参曾有诗为证: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在这两个月的旅途中据说是有两样东西不必带:一是武器,二是干粮。为什么呢?不带武器是途中人烟不断无猛兽侵袭之扰,还有就是民众安居乐业亦无草寇劫道之害。不带干粮呢就是遇到饭点随便到谁家都能吃顿热热乎乎的饱饭。我寻思呢,虽然那时咱是发达国家,但是鲍鱼加馍也不是顿顿吃得!边塞诗人们就将就下哈。
在太液池逗留时我想起了佳人杨玉环和才子李白,为什么会将他们两个联系到一起呢?想要解开这个谜团,请然我们先将时光倒流回公元701年2月28日。在现今的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古称唐条支都督府碎叶直辖市)的一个商人家里,随着弱弱的一声呱呱之啼,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生了出来。(为什么最伟大的也是胎生呢,要是卵生该多给力呀!)这个人就是作协的李白同志。当李白同志长到18岁(公元719年),也就是说他刚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格的时候。又随着弱弱的一声呱呱之啼,杨玉环同志也在山西永济(古称蒲州永乐)被生出来啦!(好朋友们请注意,她也是胎生得。)由于具有胎生得优势,所以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最终都成为了名人(注意:不是人名呀!)。
作为当时的青年才俊,小李白被千万热爱文学的文艺女青年所追逐。最后,前朝宰相成功将孙女加入李家。李白结束了单身贵族的生活,开始了恩恩爱爱的二人世界。但是李白同志注定是要漂泊一生的,他不想守着老婆孩子过舒舒服服的热炕头生活。于是他咬破中指(为什么是中指呢?笨笨不明白,我可是照抄史书的呀,呵呵)在墙上写了两句话就飘然而去。这两句话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长安见到了当时已经成名的老作家贺知章先生,老人家是南方人,操着一口越地口音的陕西话拍着李白健壮的胸肌对他说:“小伙子,你好帅耶。是不是从火星上来的呀(原话是飘飘若谪仙,怕你们听不懂,我翻译了下哈)”?小李白听了很受用,回到:“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您老感情从金星来的吧?贺老一听暗自寻思:“唉呀妈呀,老有才了他。”我一定要向组织上举荐。当时呀,贺老那级别咋说也算作协的副主席吧,在朝里还是有一定影响力地。经他保举,李白同志也进了作协当了编辑(那时候叫翰林哈)。
自从进了事业单位,当了公务员后。李白衣食无忧,朝廷又按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卖给他了套终南山别墅,马呢也换上宝马喽。他骑在宝马上看着满街的色目人不禁吟道:“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写道这里要提醒孟郊同志不要吃心哦,在中央之国是没有版权这一说地!)一不留神宝马开进了大明宫,武警将其拦下要求出示通行证。你想呀,那时的李白风头正劲又血气方刚,哪里管这些呀。于是争执便发生了。首长李隆基当时呀已经人到中年,中午总要睡会儿午觉。他们两个的争执吵醒了首长,老李探头向外一看,顿时愣了住了。哦,这世界上还真有白马王子呀!警卫员,给朕带上来瞧瞧。从此李白的噩运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