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步步紧逼,住宅市场压力陡增,商业和旅游地产再一次浮出水面进入人们视线。以住宅开发为主的业务和盈利模式已经难以长久持续。为了规避调控和顺应形势的变化,众多房企纷纷加快转型,进军商业地产或转战二三线城市;许多房企则把目光瞄向了旅游地产这个调控火力明显较小的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至少有27个省区市制订的“十二五”规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领头产业,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消费国,度假型置业需求更是以每年24%以上的速度增长。“旅游”与“地产”的碰撞,撮合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联姻”。
某种程度上说,“旅游”房产才是“人居”房产的升级版,即有购买力的人可以建立在以“改善”为基础的同区域市场的“新房需求”,而不是单纯投资。在同一区域市场投资住宅产品,本质上就是对没有住房人群资源的挤占。而旅游地产本身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极,它可以通过新消费成为拉动地方GDP的动力之一。在目前国内消费不振的情况下,有效引导消费方向,也成了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对住宅市场的投资采用“封堵、归正”的思路,那么,对旅游地产,以度假型为主导的房产品,则更多需要以引导为主,为一部分具备高消费力购买人群的资金找一个去处。其实,在向来以住房市场价格成交量风向标著称的“杭州人居展、富阳人居展”上,人们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来自海南三亚、博鳌和安徽黄山等地的多个旅游度假产品参展,在这些项目的展位上,也不乏众多的看客和跃跃欲试的投资者们。
而投资人群,多数是因为旅游度假产品所处的地块,往往具有较强的的自然景观价值或人文价值,具有较大的稀缺性,区域升值潜力巨大,尤其是那些地处世界自然遗产或人文遗产的名山大川或沿海景区,更是弥足珍稀,因此也就成为了投资者眼里的香饽饽。
当然,尽管旅游地产可为房企带来较高收益,然而,高收益同样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属于后期盈利型,由于地块通常远离中心城区,拿地政策优惠,通常前期土地投入较低,但由于基础建设投资巨大、后期运营成本高、收益周期冗长,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和运作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目前开发商拿下的都是二三线城市的郊区地块,其配套不完善,不可能马上就旺起来。而旅游地产往往又涉及商业混合业态,这就会产生一个投资需求巨大的问题和政策边缘的问题,若在市况不佳时,“擦边球”又很难打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影响开发商的资金链,而导致开发搁浅,同时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必须要把旅游业做成真正的经济支柱,而不是将属于国民的稀缺旅游资源变成少数富人的私享领地,更要避免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防止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影响长远的经济利益和自然、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