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跨境购物呈爆发式增长,带动消费「一体化」。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曲建指出,香港关税比内地低很多,内地居民来港购买高档商品及日用品持续增加,建议港府考虑取消附加在东铁车资上的「陆地过境费」,以促进深港经济一体化、同城化,共同打造国际购物天堂。
深人来港消费暴增
据广东口岸部门最新统计,自2009年深圳试点实施「一签多行」后,目前持该类签注来港客月均突破50万,总量达780万人次。去年底实施的常住深圳的非广东户籍居民来港个人游签注范围继续扩大,亦使近400万人受惠。
调查表明,「一签多行」实施后,53.4%的深户居民每月来港购物频率调高至2至5次,近两成市民更是将频率调高至6至10次。且深圳人在港购物出手也颇大方,33.3%的受访者称平均每次的购物消费金额在3500元以上。有深户居民表示,来港购物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应放宽北上消费限制
记者了解到,虽然港人在深圳等内地城市工作交流的人数在增加,但北上消费的兴趣却在下降,主要还是以水疗桑拿、KTV、宵夜等传统项目为主。
对此,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曲建认为,香港关税比内地要低很多,购物比内地便宜。价格决定消费导向,内地居民来港购买高档商品及日用品持续增加,由此导致深港双向消费并不对称。他建议港府应该考虑取消在上世纪90年代附加在东铁车资上的「陆地过境费」,促进深港经济一体化、消费同城化。
推动两地维权合作
深圳消委会介绍,2009年深圳消委会共受理赴港消费投诉15宗,2010年共25宗。随着跨境消费日渐增加,纠纷将呈上升趋势。
据分析,近年深圳人来港购物多喜欢购买名牌高档产品,发生的纠纷主要是购买电子数码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以及名牌服饰、手饰品等。
港人到深圳消费主要纠纷是购房、餐饮、游览、洗浴、购物和文化娱乐场所的纠纷。
深圳消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港将通过消费维权合作继续推动深港一体化。今后将进一步规范跨境投诉的处理,为跨境消费提供更加便捷的投诉谘询和调解通道。完善跨境投诉的调解和谘询职能,不定期沟通、公布跨境消费的投诉情况,扩大社会影响,重点针对跨境消费投诉较多的行业、企业进行研究,主动督促改进服务。同时建立旅游旺季消费维权快速反应机制。特别是在黄金周期间,设立应急处理小组,加强消费维权信息通报和协调,应对突发事件,同时督促两地旅游监管部门加强对旅行社监管的配合,提供合法旅行社相关资料的查询途径。另外,还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即时通报机制,强化消费维权宣传资料的交流。
业界吁整治港一日游
记者了解到,低价「香港一日游」如今依然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赴深旅游或者出差的外地人中很有市场。相当一部分「香港一日游」旅行团问题多多,包括收费混乱、低价拼团、诱导游客高价购物、预定景点路线严重缩水等。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种低价旅行团,对于正致力于提升旅游品质和品牌形象的深港,破坏力不容小觑。部分旅行社、从业人员为谋取短期效益,对外地游客进行的愚弄,其负作用将释放给全行业,使外地游客对深港旅游、深港城市形象给出不良评价。
21城市建议规范机票
【又讯】14日,香港、澳门、北京、深圳等21个城市的消协及中国消费者报社共22家城市消费维权联盟成员,再次联合向交通运输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出建议书,希望监管部门敦促国内外各航空公司及其票务代理机构尊重中国法律和中国消费者的阅读习惯,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机票和电子客票中全面加注中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