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4月19日报道 以低端市场起步的自主品牌,长期以来的优势都在低端市场。但是,在合资企业加速下压的市场现实下,自主品牌将不得不在巩固低端优势市场的同时,不断向上突围。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无论丰田还是新近崛起的现代起亚等都是从低端车起步的,中国的汽车市场起步晚,技术和品牌的积累并不深厚,中国自主品牌向中高端市场发力将需要一个过程。
车市变局来临
每当车市遭遇寒流,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自主品牌,总是最先受到冲击。今年2月,自主品牌共销售45.69万辆,环比下降35.04%,同比下降4.3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24%,占有率环比增长1.2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39个百分点。
2月汽车市场的环比回落,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惯性,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年2月车市销量在环比下降的同时,同比尚有接近5%的增幅,但是自主品牌却出现同比下降的局面,显示出原因不会如此简单。
去年,低价入市的新赛欧,其价格区间直接插入到了自主品牌的传统价格区间。之前,这一价格区间合资品牌极少会顾及到。新赛欧的上市,意味着合资品牌正式开始了市场的下压。
广汽本田合资自主品牌理念S1的上市,更是强化了这种下压的态势。随着其他合资企业合资自主的陆续推出,自主品牌遭受的市场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对于合资企业的下压,有着深刻的市场原因。目前,一线城市的车市增长速度已经开始趋缓,二三线城市将成为未来车市增长的主要动力。
2月24日,在“2011中国汽车消费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资源部主任徐长明表示,我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第二个高速增长期,且预计该增长期将会持续15年左右的时间,年均增长在13%至15%;同时,二三线特别是三线城市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巨大的市场机遇。
预计到2020年,三线城市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将提升到55%,一线城市可能会下降到15%,二线城市也将有所下降。
伴随车市增长主力的转移,以及合资公司在一线城市布局的完成,向二三线市场转移将成为合资公司的必然之举。而向二三线市场的转移,首先是满足二三线市场需求的产品。二三线市场,以6万~9万元价格区间的产品为主,而这恰恰是自主品牌的主力市场区间。
理念S1下线之后,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表示:“广汽本田发展自主品牌,是广汽本田基于对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形势的判断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艰难的向上之路
应该说自主品牌的低端起步策略,符合汽车产业的发展规模,在市场的成长期和井喷期,这样的策略能够大行其道,但当市场开始进入成熟稳定期,就可能会被市场所抛弃。
其实,自主品牌早就品尝到了低端市场之苦,早早就喊出向高端突破的转型战略。如今,在合资品牌下压已经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向上已经成为必然之举,只是道路将倍加艰难。
2007年5月,吉利发表《宁波宣言》,毅然决然地进行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变为“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不打价格战,改打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营销战,踏踏实实打造安全吉利、技术吉利、品质吉利的标签。
而一直主打性价比的比亚迪,在巩固其低端市场之后,通过G3、L3、M6的上市,一步步在向高端渗透,同时S6和G6也将在今年上市销售,加入到其高端产品阵容之中。同时,比亚迪也将在展示其技术突破的成就。缸内直喷涡轮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搭载T动力的G6 1.5T车型以及比亚迪全新安全智能技术系统将携手亮相本届上海车展。
而奇瑞今年也将正式联姻斯巴鲁汽车,探寻自主高端突破的另一种模式。通过和跨国品牌的合资,在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的同时,也将学习到跨国品牌的管理经验等自主品牌所急需的知识。
目前,奇瑞、比亚迪、华泰、长城、华晨、江淮、吉利、海马等自主品牌也悄然进行产品调整,为向中高端要市场铺路。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欲速则不达”,只有经历较长时间的技术和品牌实力的积累,自主品牌的向上突破才能够水到渠成。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